為什么刷抖音會上癮?
搞笑有趣的視頻內容,全屏沉浸式的觀看體驗,是抖音吸引用戶的重要因素。
然而能夠讓你刷抖音上癮,其實是因為它用一些大大小小的交互細節,可以讓你大腦中的多巴胺激增,出現“行為上癮”。行為上癮跟物質上癮(比如藥物及毒品上癮等)的生理機制是相似的,他們都是刺激大腦中的同一個區域出現的結果。
在著名學者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亞當 · 阿爾特(Adam Alter)關于行為上癮的著作《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書中,他列舉了六項行為上癮的構成要素,分別是:
誘人的目標
無法抵擋且無法預知的積極反饋
漸進改善的感覺
越來越困難的任務
需要解決卻暫未解決的緊張感
強大的社會聯系
抖音作為正被流量主、廣告主追逐占坑的產品,已經滿足了上面的這些要素,正在給用戶帶來不同程度、無法擺脫的獎賞和刺激,讓一些人“行為上癮”。
不可預測的內容
在抖音首頁的推薦頁面,每次手指下滑,我們似乎永遠猜不到下一個視頻會是什么,這種機制可以被稱為間歇性變量獎勵(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
每滑動一下,會出現是萌蠢的貓狗,還是搞笑的惡作劇,還是某個小技巧的教程,還是某個明星的生活動態,或者是一個廣告?估計只有抖音的個性化推薦算法才知道答案。
或許有時候抖音推薦的視頻,你并不喜歡。這時可能有人會這樣想:這個視頻不喜歡,劃走就好了,15 秒的視頻并沒有很長,就算視頻很爛沒有創意,也聽到了很有張力和表現力的 BGM 呀,看下一個視頻就好了。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話,那么這種想法可以被稱為“帶動機的感知”(motivated perception),它會改變我們使用抖音時產生的負面情緒。
以上這些,都會讓在抖音上看視頻的用戶,體驗到行為上癮中“無法抵擋且無法預知的積極反饋”這一個要素。
自動循環播放
抖音里的視頻播放,其中一個重要的交互就是自動循環播放。在你的手指剛上劃,全屏顯示并配有個性化背景音樂的視頻撲面而來,是不是有點反應不過來?這種“措不及手”的感覺,其實是科學的。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 ·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認為,人腦中負責其他底層感官的部位會第一時間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比如聽覺和視覺的刺激,而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皮質則總會慢上半拍,沒有前者那么迅速。
因此我們的大腦,確實會先接收到抖音視頻的音樂和圖像,接著才會去理性思考:這個視頻講了啥,我接下來要點贊還是要刷走它。
像抖音視頻的自動循環播放,微信朋友圈里的小紅點,更多 app 使用的那些色彩鮮艷、靈動漂浮的圖標,都在人們“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收割了注意力和時間。
15 秒引起的“袢子”
抖音的視頻為 15 秒,通常不能完整地呈現一段配樂,視頻的內容一般也無法展現完整的故事和情節。因此抖音的很多視頻,都會給人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多看幾遍,甚至會對這些并不完整的視頻記憶深刻。
這是一種被稱為“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 effect)的心理現象,這個理論認為人們本能有著將事情做完的驅動力,而那些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會比那些已經處理的事情更加印象深刻。
心理學家布爾瑪 · 蔡格尼克
20 世紀初期,心理學家布爾瑪 · 蔡格尼克做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她讓一群成年人去做 20 個簡短的小任務,比如動手類的塑黏土、造箱子,智力類的解謎題、數學題等。蔡格尼克讓參與者完成部分任務,并對另外一些還沒有完成的任務進行干擾。隨后,讓受試者回憶自己做過的任務,數據顯示,記得的未完成任務,是已完成任務的兩倍。
這些還沒有完成,卻又在心里記得、并且讓自己擁有緊張感的事物,可以稱之為“袢子”。它的積極作用是會驅動人完成任務,消極作用則是可以讓人陷入無窮無盡的拖延狀態。而它也是行為上癮中“需要解決卻暫為解決的緊張感”這個要素。
行為上癮,我們的大腦會有什么變化?
如果是刷抖音出現行為上癮,詳細體驗是這樣的:
你無法準確地預測自己會在什么時候打開抖音,打開抖音了以后不知道自己會刷多久,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關掉這個 App。
于是,你決定選擇放棄其他的活動,繼續刷抖音,但就算繼續停留在抖音上,你也沒有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刷抖音的樂趣了。
當然,把“抖音”替換成其他的互聯網產品,比如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都是成立的。
行為上癮,與其他上癮一樣,我們的大腦會發生三種變化:脫敏反應、敏化反應和腦前額葉功能退化。
大腦神經在適應了某種刺激以后,就會想要繼續重復這種感覺,從而形成渴求。當人繼續重復同樣的行為,被刺激的區域就會產生耐受性,在同樣的刺激下,產生的多巴胺和多巴胺受體會變少(即脫敏反應)。
敏化反應則是讓人對上癮物相關的信息更加敏感,在上癮者的眼里,上癮物會變得比其他事物更加吸引人。而腦前額葉功能退化,將導致成癮者控制沖動和預知后果的能力減弱,讓人控制不住自己。
關不掉 App 是你的錯嗎
被稱為設計倫理學家的特里斯坦 · 哈里斯(Tristan Harris)認為,人們手機上癮,問題并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是因為在應用的背后,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目的就是“破壞你的自律”。
圖片來自簡單心理
上癮的定義是相對消極的,上文提到的心理學博士亞當 · 阿爾特認為:
只有當一種行為此刻帶來的獎勵最終因為其破壞性后果而抵消,才叫行為上癮。
也就是說,如果刷抖音確實給自己帶來了歡樂,時間被它所占用并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那不算行為上癮。但這并不代表,后果不嚴重,我們就應該乖乖地交出自己的注意力和時間。
使用互聯網產品、電子產品的行為上癮現象,已經被精神學學界提出,然而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在此同時,與行為上癮相關的設計和產品,正在越來越多。
硅谷曾有一家名為“多巴胺實驗室”(Dopamine Labs)的公司,他們有兩個產品,業務都與手機應用引起的行為上癮有關。
一個名為“Boundless Mind”,向 App 售賣 API 服務,通過神經科學理論和人工智能技術,幫助 App 產品優化他們的交互,廣告語是“用多巴胺讓你的 App 令人上癮”。在這個產品的宣傳頁里,愛范兒還發現了招商銀行 App 頁面的蹤跡。
另一個則是幫助人們戒掉手機上癮的 App,名為“Space”,同樣是使用神經科學理論和人工智能技術,據稱可以“讓你在呼吸的間隙里拿回控制權”。
相比這家大張旗鼓拿行為上癮的“底層技術”作為賣點、賣矛也賣盾的公司,其他的互聯網產品設計則是更加隱晦和低調,比如 App 的各類消息通知,視頻網站的自動播放下一集,社交應用無限下拉的消息源,資訊應用總有熱門的標簽和話題......
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2010 年喬布斯曾對《紐約時報》說過,他從來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使用 iPad。Twitter 和 Medium 的創始人之一埃文 · 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說,他也不會給自己年幼的孩子買 iPad。
電影《頭號玩家》里的反派 IOI 里的大佬諾蘭,也是不愛玩《綠洲》的,連密碼都不會費心去記住。生產這些高科技產品的人,就像《絕命毒師》里的大毒梟老白一樣,他們是不吸的。
獲得更多 -> 網絡技巧 -> 瀏覽技巧責任編輯: webmaster >>> 百度上搜索 谷歌上搜索
點擊復制本連接 (http://www.6msxme68g.cn/showarticle.php?id=6492)【聲明】: 以上文章或資料除注明為電腦技巧原創或編輯整理外,均為網絡收集整理或網友推薦。以上內容以共享、參考、研究為目的,不存在任何商業目的。 未注明作者或出處的文章,可能資料來源不規范。如有涉及版權請給予及時聯系更正或予以刪除。 |
評論:(開放)
網友評論: | 綜合得分:■■■■■5.00 | 評 | ||
以下網友評論只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 ||||
匿名: | ||||
|
發表評論:(匿名用戶不能發表評論! 注冊 登陸)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在不通知用戶的情況下刪除不符合規定的評論信息或留做證據.
·請客觀的評價您所看到的資訊,提倡就事論事,杜絕漫罵和人身攻擊等不文明行為.